|
 
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
关键词: NOKIA 诺基亚 可爱 可爱的 瑞士
您当前位置:华南在线 > 新闻中心 > 华南新闻 >

北京站的40年春运往事:过年回家的支边职工、下乡知青

日期:2018-09-17 17:30 来源:[db:来源]   【字体:

  北京站的40年春运往事

  9月3日,老职工杨爱今正在为旅客介绍车次。

  票板是电脑售票之前的火车票,上面印有车站、席别、价格等信息,贴上印有具体车次和座位号的“票号”后,才是一张完整可使用的火车票。

  今年春运后,55岁的李素萍乘火车去厦门度假。在Z307次列车上,这位在铁路系统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犯了职业病。她在车厢里到处张望,“每节车厢都有饮水处,一按按钮热水就来了。现在卫生间也干净了。”

  李素萍想起了35年前,自己当乘务员时最怕列车上的冬天。那时还是蒸汽机车,列车员要烧煤给车厢供热水供暖,一趟车跑下来,李素萍累得直不起腰,帽子上、鼻子上全是黑灰。

  “一趟车只有三个茶炉,水本来就不够。春运的时候人多,出站没多久水就喝光了,车上的旅客只能忍着,眼巴巴等着到下一站停车加水。”李素萍说。

  在Z307次列车看了一圈,李素萍踏实了,在宽敞的卧铺车厢里安稳地睡了一夜。

  过去,北京站采用人工售票。翻拍自北京站站史馆

  工作近40年,岗位历经列车员、检票员、客运员,李素萍最忙碌的时候,无一例外是每年的春运。

  中国春运,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活动。每年一度,全世界七分之三的人口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回到遥远温暖的故乡,重温久违的乡愁后,再奔赴追求梦想的他乡。

  春运的故事,是中国人独特的集体记忆。春运的历史,是中国时代更迭的缩影,是改革开放无法磨灭的印记。

  过年回家的支边职工、下乡知青

  从1985年起,李素萍就在北京火车站工作了。现在的北京站,和她记忆中的样子天差地远。

  现在的北京站里,旅客拿出二代身份证、蓝色磁卡车票再刷刷脸,就可以自动验票,做到人、证、票三合一。崭新的自动售票机、互联网购票体验区,科技感十足。母婴休息室、品牌丰富的中外快餐连锁店等,十分便利。

  和现代化的内部相比,北京站的外观却略显古旧,和几十年前没什么变化。这座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的火车站,曾沿用前门站、北京站、北平站、北平东站、兴城站等多个站名,1949年9月30日才正式更名“北京站”,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首都十大建筑之一。

  新中国成立初期,人们生活基本稳定,中国的基础建设逐渐恢复。据中国铁道学会2007年出版的《铁道知识》杂志刊载,1951年,国人的外出、返乡活动逐渐增加,交通运输能力开始紧张。当年,一些铁路局就成立了“春节还乡旅客服务委员会”,春运初见雏形。

  1954年,国家首次明确春运时间为春节前后一个月,铁道部成立春节旅客输送办公室。《铁道知识》记载,那一年,春运日均客流量73万人次,高峰90万人次,这是关于铁路春运的最早记载。

改革物语

  当时的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,春运客流主要是到东北、西北支边的钢铁、石油、纺织企业职工及下乡知青。他们利用春节假期,搭乘火车回到大城市的家中探亲。一年中,往往只有这一次回家的机会。节后,他们再乘着一趟趟火车重回边疆、农村。

  早已退休的北京站客运车间副主任徐继英,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在北京站做客运员,查票、送车、刷厕所、解答咨询,啥活儿都干。在她的记忆里,那时春运的人数、规模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。大年三十儿到正月初五,候车室里旅客很少,稀稀落落坐不满。为了方便管理,车站会把几个候车室的旅客集中到一个候车室里。

网友评论:


阅读排行
推荐文章
图片文章
汪峰抱醒醒
还记得《我
还记得《我
历史资讯